濉溪经济开发区
濉溪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3年3月,原名“淮北口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的煤城淮北市南麓,距市区仅2公里路程,与濉溪县城一水之隔,1998年9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约47.69平方公里,管辖3个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6.3万人,入园企业4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132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专精特新43家,产业发展协调,集群优势明显。先后荣获国家火炬特色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N试验区)、省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等荣誉,综合实力突出,投资竞争力强。2023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7.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亿元;全区营业收入456.67亿元;工业总产值319.17亿元,同比增长7.79%;工业增加值增速16.3%;固定资产投资47.95亿元,同比增长43.66%;工业投资17.84亿元,同比增长38.99%;技改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39.05%;新开工制造业投资9.23亿元,同比增长69.99%。
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濉溪经济开发区通过聚焦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铝基产业特色园区,培育百亿元产值企业5家,形成了以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化工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园区形成了以中基电池箔、力幕科技、家园铝业为代表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基新材料,延伸发展铜基新材料,着力打造高端铝箔、高端专用材料、铝压铸件、再生铝产品;以理士电源、英科医疗、淮北矿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制造,延伸发展装备机械制造、零配件、整车制造等关联产业和医疗器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以巨成化工、鸿源煤化、久江新能源为代表的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充分发挥化工园区优势。
园区创新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濉溪经济开发区持续深化推动“管委会+公司”改革,着力打造“小管委、大公司”的模式,合并运营新平台公司,剥离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使开发区回归主源、聚焦主业,全力以赴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积极健全企业创新机制,以“四上企业”为抓手,以人才强化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仅科技攻关项目补助、科技成果登记奖励、研发经费投入等奖补资金合计892.9万元,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合计40人,组织开发区重点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助推政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合作。2023年“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显著,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积聚,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园区120家参评企业共占地1.21万亩,税收34.48亿元,营业收入315.51亿。
园区环境氛围浓厚、动能十足。濉溪经济开发区高标准谋划推进园区14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完善水电路网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德产业园、双创孵化园项目基本竣工,为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发区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目前中德产业园智能快递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已完成、京东物流已实现入驻、冷链物流产业布局已完善,园区物流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数字化转型进展成效显著,以铝基主导产业为试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改造和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智改数转作为推动开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产城融合进一步发展,优化工业、公共设施、商贸服务规划空间布局,既强化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又加强现代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建设宜居宜业的开发区。
下一步,濉溪经济开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拉高标杆、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深化省际园区合作,用足用活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支持政策,精准引进一批产业牵动性强、带动能力大的好项目。锚定千亿园区、千亿铝基“两个千亿”目标,力争2023年重返全省30强,到2025年形成再生铝、高端铝箔、动力电池箔、新能源、精细化工、医疗防护、口子酒业等7个百亿产业园,培育百亿元产值企业5家,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