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俗:服饰
古代服装,基本是上衣下裳的形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大众服装,讲究俭朴耐用,经济方便。
过去,淮北人做衣服一般用土布,农田生产的棉花经过复杂的工序纺成线,织成布,经过土法煮染,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20世纪70年代以后,凡尼丁、的确良、涤卡、腈纶布先后出现,再往后,毛料、丝绸、化纤机织布料逐渐代替了土布。旧时,城乡居民的服装多是妇女在家中手工制作,物质不丰富的时代,基本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今,生活富裕了,无论城乡,人们都十分注重服装的舒适性和美观度。
上衣 旧时代,淮北男子中,文人学士、乡绅富户多穿长袍马褂, 两袖肥长,不束腰。农民多穿对襟短装。女子穿大襟衫、大襟袄。无论男女,服装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着装慢慢发生变化,城市富商开始穿制服、西装,中山装、学生装出现,农民和城市贫民,一般都穿土布短装。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中山装普遍,女性多穿列宁装、春秋衫及各种长裙。“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和工作服流行。伴随着改革开放,西装、夹克衫、T恤、运动装流行,衣服的款式逐渐多了起来。
裤子 过去,无论男女,都穿大腰筒裤,用布带在脚踝处扎紧。裤子以蓝色为主色调,老年人以黑色为主。小孩子的裤子则多是红色或者绿色,五六岁之前穿开裆裤,之后的式样逐渐和大人相同,孩童的衣服颜色鲜艳,上面会绣上各种图案。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裤子的款式多了起来,窄腿裤、喇叭裤,牛仔裤、直筒裤、健美裤、西裤及各式裙子先后流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女孩子穿超短裙、露脐装。
鞋 旧时淮北乡下,农民穿布鞋,常见千层底,冬天穿棉鞋或者草编“茅窝”,其余时间多穿草鞋。富有的人家穿鞋,流行“双道脸”, 鞋面正中间是一条腰封线,鞋尖外翘。辛亥革命后,圆口、尖口、方口、小舌等式样出现,鞋的形状多了起来。儿童鞋的式样相对多一些, 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上绣有5种毒虫)多见。民国时期,市面上的橡胶雨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橡胶雨鞋逐渐普遍,解放鞋在群众中流行。20世纪60年代,白色网球鞋流行。70年代后期,皮鞋有了一定的市场。90年代,城乡居民穿手工布鞋的情况就少了很多,皮鞋已经大流行。如今,人们外出大多穿皮鞋,夏天穿凉鞋,运动时穿运动鞋。常年穿高跟鞋的青年女性逐渐增多,冬天,女性穿筒靴,保暖与时尚并重。
袜子 旧时,袜子多用绸子或者土布缝制,男用叫“裹脚布”“包脚布”,女用叫“裹脚条子”。机织袜子普及后,原来的裹脚布就不用了。20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尼龙袜流行。如今,袜子按原料分有棉纱袜、毛袜、丝袜和各类化纤袜等。按造型分有长统袜、中统袜、短统袜等,还有平口、罗口,有跟、无跟和提花、织花等多种式样和品种。按功能分有防臭袜,抗菌袜等等。袜子虽然只是个配角,可在流行敏感度上却是一点不逊于时装。